吴庆海:匹配创新,构建企业知识视野的三条S型曲线

2021-09-30 10:00:10 17
摘要:何谓今天知识、明天知识、后天知识?不同的知识视野,需要构建不同的S型曲线,采取不同的知识管理抓手。匹配企业的创新策略,进行知识布局和知识规划,未雨绸缪,运筹帷幄,决胜于千里之外。

摄图网_1632662132.jpg
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
数字“三”是一个很奇妙的符号。

有人讲话时喜欢分三点讲观点,有人写PPT时喜欢分三部分来呈现内容。

在构建知识管理组织时,有三支柱模型进行支撑。

一名优秀的知识管理从业者,必须具备三大优良作风。

典型的知识管理实施模式,可以归纳为三朵知识管理之花。

与创新相匹配,也可以对应勾画出企业知识视野的三条曲线。

摄图网_1632662354.jpg

创新的三条S型曲线

潮起潮落,涛生涛灭。

人生起伏,企业升降,都会走出不同的命运轨迹。

理查德·福斯特在《创新:进攻者的优势》一书中提出S型曲线的理论,寻找创新的规律与轨迹。

当一家组织在投入研发一项产品或技术时,开始往往都进展缓慢,这时尚处于S型曲线的底部。

随着不断的投入和积累,当一些关键知识被探索并掌握之后,就立马走出困境,进入S型曲线的中部,短时间内被迅速拉升。

当产品及技术不断成熟后,进步将会越来越困难,并且代价高昂,这表明已经到达S型曲线顶部的极限了。

小小的S型曲线,其应用面非常广,从个人的成长发展,到企业的生命周期,不同时段都会画出类似的S型曲线。

最开始是投入期,接下来是高投入产出期,登顶进入高原期,曲线开始下降,下降或许可以延迟,但趋势不可逆转。

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。

现下苹果的iphone手机无论如何升级换代,都似乎缺失了往日的锐气与光环,其本质还是因为当前这种模式的智能手机,已进入S型曲线的顶部高原期。

这就要求组织未雨绸缪,在当下产品或技术还如日中天时,提前布局自己的下一条S型曲线。

西门子内部讲创新,会用“今日之窗(picture of today)”、“明日之窗(picture of tomorrow)”、“未来之窗(picture of future)”,勾画出创新的三条曲线。

查尔斯·汉迪、李善友等,最近几年一直在讲“第二曲线”、“非连续性创新”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摄图网_1632663020.jpg

大而化之,每一个组织(抑或一个个体),要想保持基业长青,一定要构建自己的“今日”、“明日”、“未来”三条创新的S型曲线。

通俗来讲,就是要吃着碗里的,看着锅里的,想着田里的。

无数公司(抑或个人)的起起落落,似乎都印证了构建下一条S型曲线的重要性。

越是烈火烹油、繁花似锦,越要草蛇灰线、伏笔千里。

但现实中,能够跨越一条S型曲线的组织(抑或个人)可谓凤毛麟角。

过去的成功,往往是未来进步最大的障碍。

组织里昔日成功的既得利益者,往往会成为颠覆式新种子的扼杀者。

这种文化遮蔽效应,造成新旧S型曲线之间的鸿沟,成为天堑,很难跨越。

西楚霸王项羽,被困垓下时发出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悲鸣,可谓“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。”

摄图网_1632663521.jpg

知识视野的三条S型曲线

创意的本质,在于组织里不同个体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进行相互转化。

与创新相匹配,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知识视野的三条S型曲线。

  • 知识视野1,我称之为“今天知识”,即当前已有的核心知识,这是组织(或个人)当下的看家本领,可以满足当前成熟业务业绩的要求。

  • 知识视野2,我称之为“明天知识”,即明天亟待的必要知识,这是组织(或个人)准备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所必需获取的知识。

  • 知识视野3,我称之为“后天知识”,即未来需要储备的知识,这是组织(或个人)为满足未来更长远的业务需要布局的知识。


我们服务的一家知名汽车公司,他们在传统的燃油型汽车领域,经过多年的拼打和积累,已经形成汽车整车工程研发、生产、营销领域的体系化知识。

这条知识的护城河,足以让他们在燃油型汽车领域呼风唤雨,享受丰盛的市场回报。

可以面对新能源汽车、无人驾驶等领域,昔日的辉煌能否再继?对此许多人内心都充满了困惑和危机感。

  • “汽车关注身家性命,现在被行业发展推动太快,由互联网、软件公司来定义汽车,一两年就能开发出一款汽车,安全能保证吗?”

  • “我们辛辛苦苦积累了20多年的知识,未来还有用吗?如何继承并激活传统知识,一样适用新的领域?”

  • “这两年人员的流动率大大加速,大多被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公司高价挖走了,没有互联网汽车高科技的加持,我们好像缺乏吸引人才的光环。”


注重眼前利益,在视线看不清楚的地方舍不得投入大量资源到“备胎计划”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

那有没有极具远见知识视野的先例呢?

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同属汽车行业的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(以下简称“本田公司”)。

回顾本田公司的发展历程时,我们惊讶的发现,在其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带领下,本田已经漂亮地画出了知识视野的四条S型曲线。

1632840035488254.jpg

本田宗一郎从小就对机械有一种特殊的偏好,16岁进入东京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,在30多岁凭借开发发动机活塞环产品而一举成名,这可以说是他本人第1条重要的S型曲线。

1948年,本田宗一郎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,并开始生产摩托车。他开创性地完成了发动机燃烧室技术,把发动机马力提高了一倍,同时重量却减轻了一半。采用新型发动机的本田125cc摩托车,参加久负盛名的英国曼岛TT大奖赛并于1959年首次赢得比赛。这可以说是本田的第2条S型曲线。至今本田摩托车依旧是全球摩托车行业的销售之王,排名第一。

1962年,本田宗一郎开始涉足汽车生产。本田工程师们倾注10年心血后成功研发出一种低排放的复合涡轮控制燃烧CVCC发动机,震惊了世界。搭载CVCC技术的第一代汽车思域,成为首款通过美国加州严苛的车辆低排放标准马斯顿法案的车型。这可以说是本田的第3条S型曲线。到现在,本田汽车的产量和规模也都排名在世界十大厂家之列。

本田宗一郎从小就痴迷飞机,他很早就向员工宣布研制和生产飞机的想法。但这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,一直到他1973年退休,这个梦想也没有变成现实。但对飞行的渴望却从未被本田人遗忘,它在公司里潜滋暗长。

1986年,藤野道格悄悄接到调令,开始为本田公司设计飞机。团队不懈的努力,及时捕捉灵感并变成现实,最终开创出飞机主翼上方发动机布局、自然层流机翼和机首、一体成型复合材料机身等独有技术,并于2006年起发售全球化喷气式商务机HondaJet。这可以说是本田的第4条S型曲线。

截止到2021年,HondaJet已销售超过170架,连续四年蝉联喷气式商务机全球交付量冠军。本田宗一郎于1991年辞世,享年84年。虽然他最终没能亲眼看到公司一手打造出来的飞机,但是他勇于突破、追逐梦想的DNA,却被一代一代本田人继承了下来。

从活塞环到摩托车,再从汽车到飞机,随着本田公司一轮又一轮的创新,它的知识库实现了螺旋式上升,产品单价也从不到500日元(大约31元)上升至525万美元。

本田logo中有一行字“The Power of Dreams”,这一“梦想的力量”,贯穿本田持续进行知识创造及技术巅峰探索的始终,从来没有停止过。

摄图网_1632663890.jpg

不同曲线对应的知识管理方式

本田宗一郎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,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呢?

首先,每一次S型曲线的生发,大多来源于公司灵魂人物敢于梦想的勇气。

本田宗一郎小的时候,村里来了汽车。那辆披着乌黑装甲、发出轰鸣声、能左右晃动的福特T型车,让本田激动得无以言表。

他回忆说:“当汽车停下时,一些机油洒在了地上,我便把它抹在身上,幻想着这辆汽车的制造者就是自己......”

他的家乡滨松附近还有过一次美国大兵的飞行特技表演。本田宗一郎就逃课偷骑了父亲的自行车,来到20公里以外的军用场地,爬上附近的一颗大树,终于目睹了美国3位飞行员的精湛表演。

其中23岁的飞行员亚特·史密斯,给小本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。他开始模仿史密斯的穿着装束,甚至还在自行车的车把上用竹子做了一个螺旋桨。

这一粒一粒的种子,无疑都深深种植到本田宗一郎的心田。

待到春暖花开,风和日丽的一天,这些种子自然会破土而出。

心理学家分析,一个人的人格形成,与这个人童年经历的许多事分不开。

梦想具有魔力,会让人产生巨大的驱动力。

只有敢于梦想,勇于梦想,才能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摄图网_1632664049.jpg

其次,S型曲线能否上升,需要有脚踏实地、落实执行的团队进行配合。

《华严经》还说:初心亦得,始终难守。

所谓“世间好物不坚固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”

要让梦想照进现实,让S型曲线不断上升,还需要有脚踏实地的团队进行落实执行。

本田飞机HondaJet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,在于公司有藤野这样的现实主义者。

本田的飞机研发之路,命运多舛,充满了坎坷与波折,途中也曾多次被叫停或中止。1996年,由于经济环境等原因,不能允许飞机事业像以前一味烧钱了,公司决定缩减飞机事业,以藤野为首的全部成员被要求回到日本。

脑海始终放不下飞机的藤野,一天晚上翻开德国物理学先驱路德维希·普朗特写的一本流体力学教材,看到普朗特采用抽象理论数学模型来计算飞机不同部分的气流。

藤野回忆说,他在晚上睡觉时,突然脑中有个念头闪过,于是半夜赶快爬了起来记录,当时手头没有纸,就在一张日历纸的背面匆匆画出草图,这个后来起名叫“主翼上方设置发动机布局(OTWEM)”的全新设计创意,就这么诞生了。

这个想法看起来似乎有些“离经叛道”,当藤野及其团队将这个设计的风洞测试模型带去波音进行试验时,在场的工程师甚至笑出了声。然而,经过四个星期的测试证实,波音的工程师们也开始逐步意识到这个设计的可行性,并开始转变他们的态度。

1997年秋天,当藤野偶然有机会和当时的本田公司社长川本信彦站着聊上几句,他依旧不懈努力说明推进飞机事业的意义。川本让藤野在经营会议上做一个提案,之后决定重启实验机的开发。这让本田飞机业务得以持续开展下去。

类似的挑战和故事,在这条荆棘密布的道路上不断上演,但最终藤野及其团队战胜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。

藤野说:“我们经常会被世间的种种言论所否定而裹足不前。但如果我们能够变换一下视角,觉察到新的可能性,然后实打实地去验证它,推动它,说不定就能突破常识,唤起变革。既要脚踏实地,也要仰望星空。”

摄图网_1632664431.jpg

同时我们更应明白,不同时期的S型曲线,其知识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。

对于仍然处于知识视野1“今天知识”的团队,应该重点以知识的应用为核心,通过知识共享,充分复用已经积累的知识资产,从中攫取出最大化的价值。

在梳理和优化传统已有知识体系时,还应该纵深向更底层的知识进行深入。虽然摩托车、汽车、飞机等产品截然不同,但是它们在材料、力学、流体学、声学、光学等基础知识领域,仍然是可以打通的。

这或许为如何解决传统知识与全新知识的传承提供了一种思路。即可以在原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,构建出更为基础的元知识体系库。即便后期切换到新的领域或赛道上,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复用。

摄图网_1632667097.jpg

对于处于知识视野2“明天知识”的团队,应该重点以知识的获取为核心,充分利用内外部的各种资源与渠道,把新领域应该掌握的知识最大化进行收集,据为已有。

每一次新业务领域的探索,都是一次全新的知识视野的拓展。都需要组织每个人把手中获得的宝贵的知识碎片,拼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拼图。

这个过程需要形成新的知识积累,需要有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的决心,需要长久的坚守,需要耐得住寂寞。

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。明日之新知,也会成为今日之旧知。所以更要滚动迭代,在上一条S型曲线快速上升期,就应该布局下一条S型曲线。

摄图网_1632667727.jpg

对于处于知识视野3“后天知识”的团队,应该重点以知识的识别为核心,预测未来发展的动向,激发天才型人物的想象力,明晰模糊,从无到有,实现突破。

新的S型曲线来之不易,它不仅需要理性分析,更需要想象力、直觉以及天分,然后在付诸行动的时候还需要踏足未知领域的勇气。

史蒂夫·乔布斯在苹果推出Mac电脑大获成功之后,就着手推出iPod并进入商业音乐界。当iPad占领市场的时候,又开始设计完全不同的新产品iPhone,同样获得成功之后,又开发了iPad。

每一条新曲线都是在一条曲线达到巅峰之前就开始构想完毕,每一条新曲线都源自上一条曲线,但又指向完全不同的市场。乍一看似乎非常冒险,但对于乔布斯而言却是合乎逻辑。

但乔布斯之后,苹果公司却再也没有拿出令人惊艳的作品出来。库克掌舵的苹果,虽然在公司商业价值的挖掘方面让人难以望其背顶,但始终不能让大家心悦诚服,或许就是缺乏那点意气风发的灵动吧。

不谋全局者,不足以谋一域;不谋万世者,不足以谋一时。

让我们打开知识的视野,从战略、创新、未来、全局的角度看组织的业务,在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里能够寻觅和把握住机会。

1611122596357462.png



1611119658758233.png  作者寄语|

我将以“经营知识,激发创新,唤醒智慧”为己任,秉承“知行合一”的理念,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相关服务,助力企业在新经济大潮之中,实现知识转型和创新升级。

作为爱知识、爱学习、爱智慧的你,你有没有想为经营个人、组织的知识而奋斗?如果你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与观点,欢迎互动分享,一起来过过招吧。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欣赏的朋友,予人玫瑰,手留余香!让我们一起快乐地成长。


网站首页